剩下两个新来相对坐在桌子前,黄文睿眼里忽然闪过一丝了然光,压低声音笃定道:“原来我们是情敌。”
霍知微不可察地愣了一瞬,接着嗤笑一声:“你想多了。”
“真吗?”黄文睿故意问,“我做什么你都会作为同学支持我吗?”
“你做什么都白费。”霍知冷冷道,“他还轮不到你来追。”
硝烟弥漫中,霍知捕捉到奚迟在不远处说话声音,在跟博士生激烈地讨论着什么。
霍知顺便听了听,好像是实验关键步骤一直失败,移植在鼠身上神经细胞无法很好地生存。奚迟似乎已经为这件事发愁了几个星期,尝试了几种改良方法,都效果不佳。
他默默听着,脑海里浮现了几篇看过文献,如果能和作者取得联系就好了……虽然希望渺茫。
最后一个名字停留在他眼前,看似是最可能,也是最不可能,奚迟大概打死都不会去找那个人。
第二天,奚迟要上班,就让他们白天自己熟悉一下养细胞流程。
霍知去实验室路上,穿过一条种着梧桐树小径,一栋五层小楼前面,有个中年男人正从车上搬纸箱下来,一个个摞在台阶上,像是在搬家。
男人鬓边斑白,走路姿势看起来一条腿不太灵便,因此搬得很吃力,走几步便要稍作休整。
猛地一下,他腰吃痛地弯了下去,怀里箱子眼见要倾倒,霍知两步冲上前托住了纸箱,把它接了过来。
男人感激地冲他笑了笑,镜片后眼神儒雅慈祥:“小伙子,谢谢你,不然我这套最喜欢茶具就遭殃了。”
霍知看向箱子里,这套紫砂壶已经被用得很旧了,刚刚他早已注意到这栋楼门口“精神医学研究院”牌子,语气里带着恭敬之意喊道:“奚教授,您怎么没找学生帮忙搬东西?”
“年轻人有更重要事要去做,不该浪费在帮老家伙干杂活。”奚长明笑着捶了捶后腰,摇头无奈道,“还是高估了自己,老毛病了。”
霍知将箱子放在台阶上一堆行李旁边,问道:“您这是……?”
“今天正式退休了。”奚长明望着台阶上梧桐落叶,眼里闪过一丝落寞,“终于到了看不动病时候,以后就回学校做做研究。”
“您这些年已经帮了太多患者,”霍知对他充满发自内心尊敬,“您工作很伟大,我是受您激励才想要学习医学。”
奚长明爽朗地笑了:“没有解决哪怕一种病,怎么能叫伟大?不过能激励医学行业多出一个新生力量,也是我荣幸。”
他端详了一下霍知:“你是临床学生?”
“嗯。”霍知弯腰抬起一箱东西,“我帮您搬上楼吧?”
“那真是太感谢你了,同学。”奚长明谦逊地道谢。
霍知搬了好几趟,这栋楼里还是九十年代布置,顶灯都掉了漆,和别院修缮精美新楼截然不同,生动阐释了这个学科特点:不受重视。
搬完后,奚长明坚持要留他喝茶。
奚长明院长办公室布置也很简洁,霍知坐了会儿,奚长明用刚才获救紫砂壶给他倒了一杯茶。
“以后想研究什么方向?”奚长明在他对面沙发上坐下,跟他聊天。
霍知本要脱口而出,话到嘴边却顿了一下:“我是想研究精神医学。”
“是吗?”奚长明语气很惊喜,跟他边喝茶边聊了很多。
几杯茶下去,霍知也组织了一番语言,把奚迟实验中遇到难题问了出来。
他原本担心奚长明会立即察觉出这是奚迟课题,但看起来奚长明并没有意外神色,反倒对问题本身起了兴趣。
“这个啊,我们之前也遇到过,当时是在猴子身上做实验,经费不太充足,花了大价钱买了几只猴,却老移植不上……”
奚长明讲起当年探索过程,已经有了明显皱纹脸上神采飞扬,边将边拿来纸笔,细细地给他写下了解决方案。
说完后,奚长明又带他到电脑桌前,要给他展示当时实验照片。
看到他沧桑脸上有些孩子气得意,霍知忽然觉得,和奚迟给他们看细胞时是一模一样。
奚长明桌子上没摆任何研究院获得荣誉,只放了一个相框,里面尚且年轻奚长明抱着一个小男孩,看起来三四岁,一双又黑又亮眼睛透着一股机灵,笑得烂漫。
奚长明注意到他投在照片上眼神,目光在霍知侧脸上扫过,眉心微拧又展开,话里满是慈爱:“是我儿子小时候。”
然后他语气一转,很肯定地说:“刚才问题,是你帮奚迟问吧。”
霍知心里顿时有些紧张,果然,早就被看出来了。
“你最好不要直接跟他说遇到了我,不然,他哪怕把实验推翻重做,也不会用我方法。”
奚长明用玩笑般诙谐语调说着,眼中情绪却深沉如海底:“《精神病学》有一个章节一直是我在教,那一年,全系三百多个人都到了,只有我自己儿子旷课。”
霍知想不出该说什么,跟面前老教授一起沉默了片刻。
“他最近过得怎么样?”静默中奚长明开口问道。
“奚老师课题评上了杰出青年项目,工作还是一样忙碌。”他不知道该如何评价奚迟近来发生了剧变生活,最后也只是挤出了这两句干巴巴话。
奚长明却很骄傲地笑了:“后生可畏。”
“那天在老家山上,陪着他人好像也是你?”奚长明又问。
霍知面色不改,在记忆里飞速搜寻了一下,答道:“是。”
“他肯带你回去,说明你在他心里是相当重要人啊。”奚长明笑呵呵地说。
霍知搭在膝上手指捏紧了,点了点头。
不知是不是因为今天退休了格外多愁善感,奚长明边喝茶,边缓缓地跟他聊了很多事情,包括奚迟小时候一些趣事。
霍知静静听着,突然开口问道:“您后悔吗?”
话说出口,他自己心也是猛地一沉,紧张地观察着奚长明表情。
奚长明面露错愕,这些年其实所有人都在刻意避免跟他提起这个话题。
很多人也已经忘了当年轰动全市大新闻,精神科医生在家门口小巷中被救治过病患连捅16刀,而医生妻子和年仅六岁儿子目睹了这一切。
医生出院后,医生妻子立刻带着儿子跟他离了婚,一时间,城市每个角落都在指责这个妻子冷血无情。
但他在其他人格记忆里,了解了背后事。
奚迟母亲曾经让奚长明选择,放弃工作或转科,她可以撑起整个家;或者和她们断绝关系,因为她无法承受孩子再次处在那样危险境地。
是奚长明选择了继续当一个精神科医生。
手机用户请浏览八六中文网()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书架与电脑版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