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会儿,老三的两个小弟就和马同林取得了联系,马同林安排他们在槐树村小蛋儿的家里见面。
“马哥,什么事儿?”两个人一过来就直奔主题。他们都是老三身边的小弟,对马同林并不陌生。
“你们知道‘苏烟’吧?”看他们两个人点了点头,马同林接着说,“现在市场上这种烟几乎处于断货的状态,你们帮我跑跑市场,找那种零售的烟店,问问他们有没有这种烟,要是有的话,你们就随便问两句,走人;要是没有,就跟他们说,到货了给我们留着,我们高价收。这烟正常价格是四百多一条,现在断货,估计已经炒到五百了,你们就出五百五十块钱一条的价格。”
“就这些?”
“对,就这些。全市的零售店不少,你们多辛苦辛苦,多跑一些店,”说着,他拿出一摞钱,“这是两干块钱,跑累了买瓶水喝。”
马同林的目的很明显,要让他们两个人去哄抬“苏烟”的价格。他们只需要这样跑上两三天,基本上全S市的零售店都会知道有人在高价收购“苏烟”的消息,这样一来,他们就会向二级批发商要货。二级批发商手里没有货,就会向大烟贩子要,现在能大量拿得出这种烟的大烟贩子,只有马同林一个人。那时候,马同林就可以以高价往外出一小部分货,这些货对于整个市场来说,肯定是不够的,但是,这就是马同林所要达到的目的:物以稀为贵。
这些货经过逐级加价,流入到市场上之后,零售商的进货成本已经提高了很多,再加上前面马同林已经安排了人去哄抬价格,零售商一旦拿到数量不多的私烟,肯定不会以低于每条五百五十块钱的价格出售——很明显,有人以这个价格收,我为什么要低于这个价格卖呢?
按照这样的状态,只要能僵持三四天的时间,“苏烟”的价格就被真正抬上去了,这时候,马同林再断断续续往外出货,只要把握住节奏,永远不让市场满足,价格就会一直居高不下。
果然不出他所料,几天之后,S市几乎所有的烟贩子和零售商都开始打听“苏烟”的消息,其他烟贩子面对这样的发财机会,心急如焚,但是却毫无办法——现在,已经不可能再从外面倒来“苏烟”了。因此,所有的努力过后,只剩下感慨、牢骚和猜测。
他们在猜测谁会在这个浪潮中成为大赢家,而马同林已经把第一批货,二十箱“苏烟”运到了小蛋儿那里。
他不打算把烟批发给任何一个二级批发商,他只通过小蛋儿和零售商直接对接,每条烟给小蛋儿提五块钱的利润。这样,不但可以保证他的利益最大化,而且能更轻松地控制市场,还可以帮助小蛋儿迅速赚到第一笔钱。
尽管价格非常高,但这二十箱烟还是迅速销售了出去。马同林早就预料到会出现这种局面,所以他吩咐小蛋儿,要控制零售商的进货量,每个人只给五条。这是一种手段,你越控制,他就越渴望。
小蛋儿尝到了甜头——这些零售户打听到他这里有“苏烟”供应之后,口口相传,导致几乎所有来槐树村进货的人都会到他这里拿几条“苏烟”。有的人懒得再去别的地方跑,也就顺便在他这里进了别的货。
这也是马同林最希望看到的,并且,他也预料到了这一点:小蛋儿帮他走完这一批“苏烟”,只靠提成的话,拿不到多少钱,而且赚来赚去都是赚自己的钱,只有通过“苏烟”当引子,吸引来更多购买其他烟的零售户,才是一个让小蛋儿以后可以持续赚钱的路子。
第一批烟销售完以后,马同林有意让市场断了两天货,然后又把第二批烟送到了小蛋儿那里——不多不少,还是二十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