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快穿成炮灰后,沉迷事业为国献身

首页
日/夜
全屏
字体:
A+
A
A-
第70章 陇右(1 / 2)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页

10月,杨嗣接连攻下武、宕、叠、洮、岷、渭、秦、成八州,首战告捷后势如破竹、所向披靡,其中叠、洮、岷三州属于不战而降,秦州最难攻,本以为要耗到10月底,不料掌书记亲自出使游说,州官这才大开城门。

杨嗣又收拢了八州兵马和粮草,准备在10月中旬再次出发。

捷报传回的时候,已经是10月中旬了。

12月初,新的捷报传来,陇右十四州皆入囊中,按照之前的计划,杨嗣已经挥师南下,往山南道去了。

这年年底,几乎整个剑南都知道京兆来的郁郎君带了亩产千斤的粮种来,益州已全部种下,其余各州个派了官员来要种子,过程中自然要表示对节度使和郁郎君的崇敬和忠诚。

反正一切都没有挑明,别人也不知道这两人的关系,且更多的人认为郁郎君是节度使的幕僚,专门为节度使解决后方粮草问题。

正月,陇右的州官也派了人来要种子,招岚只给了少部分的麦种,使者虽然很不高兴,但面上半点不显,甚至更加恭敬,只求下一次来的时候能拿到稻种。

不管陇右是否适合种稻,稻种都得拿到,而且途径必须正大光明,否则便有欺瞒之嫌,州官们也害怕杨嗣一个不高兴回来把他们都砍了,那样强壮的军队,州官们表示怕怕。

正月一过完,招岚就带着赵十七出了剑南。

崔逢春作为招岚的臣属和节度使的代表,必须留下来镇守,招岚顺便把嶲州的事全交给崔逢春;苏家也在白鹿事件之后表明了态度,此番也想一起去,招岚没有允许,让他们暂时留守。

杨嗣虽然攻下了陇右,但具体情况不明,苏致一把年纪不好再折腾,与苏致相处过程中招岚发现这老头文章写得非常好,引经据典却不落窠臼,往后还指望着他来写文章骂人呢。

只有两个人,行路便轻快很多,出蜀后先去了秦州上邽,渭水的多条支流在秦州境内,相较于其他的州来说,天气和人文环境都要好得多。

招岚虽是白身,却有杨嗣的印鉴,呈与胥吏后,州刺史亲自来见,别驾、治中、主簿、功曹皆在其后。

因主簿曾去剑南要粮种,认得招岚,便悄悄与刺史说了此人身份,刺史立即目露精光:“足下风尘而来,衙中诸事繁忙,某未及远迎还望足下见谅!若不嫌弃,某在家中设下薄宴,也好为足下洗去一路劳苦。”

“叨扰了。”招岚没有推辞。

说是薄宴,其实十分丰盛,刺史此番也有意打探杨嗣的态度,对招岚和赵十七不可谓不恭敬。

毕竟在刺史等人看来,杨嗣如今的盛况,未来难保不会再进一步。可惜陇右据山东太远了,他们还不知道杨嗣得罪人的事。

宴罢,招岚表露来意:“不知使君是否听杨帅说过州内良田的事?”

刺史顿时就想起来了:“自然,当日杨帅说要在秦州境内种下亩产千斤的粮食,某这才遣了主簿入蜀求种,只可惜……”

刺史故意拖长了声调,偏头细细打量着主簿口中分量不轻的郁郎君。

招岚直直地看回去,不卑不亢,隐约中还散发了沉潜待发的气势,刺史不由得一个心惊,心说此人能得杨嗣帅印,果然不同凡响。

“我便是为此而来。”招岚轻笑,“陇右并不是适合种稻,所以我只给了麦种。不知在秦州,高粱亩产量是多少?”

刺史捋着胡须:“良田不足三百斤,贫田不过八九十。”

“我没有亩产千斤的高粱种子,请使君挑几个精于农事的人给我,再要一亩良田,500斤高粱种,我会培育出亩产六百斤的高粱。”

高粱是5号基地的主要农作物,招岚又不爱吃,空间也小,所以没有带,但在农场干了八年,对于选育良种她还是很有心得的。

刺史本来听到没有良种的时候心里凉了一截,但又听到亩产六百斤的高粱重新心动,虽然比不起亩产一千的稻麦,但谁叫他们这边气候不适合呢?

这些东西对刺史来说不算什么,即便招岚什么也没有办成,他也不会拒绝,至少算是卖杨嗣一个面子,于是稍稍思考了一阵后他就答应了。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