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快穿成炮灰后,沉迷事业为国献身

首页
日/夜
全屏
字体:
A+
A
A-
第54章 干旱(1 / 2)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页

说着,梁翁就从行囊中翻出两本旧书递过去,笑眯眯地说:“这是阿郎筛选的医术启蒙书,原是为小郎君准备的,阿郎不便用笔,上头的批注皆是阿郎口述,老汉执笔,若有字迹不清的,只管来问老汉。”

招岚看了封面:《本草》、《脉经》。其中的确有不少批注,字迹说不上多好,但也清晰工整。

这让她不由得转头看了眼烧火的赵十七:同样是家臣,怎么别人的家臣能读会写,自己的家臣却是个文盲呢?

赵十七蓦地抬头,疑惑地抓了抓脑袋:“郎君,有何吩咐?”首发请记住:

“没有!”招岚叹息。

士族把控着学问和书籍,人民的识字率本就低。像赵十七这种文盲才是常态,至于梁翁……大概是“意外”。

次日启程后,招岚坐在苏家的牛车上开始看书。

《本草》很好理解,就是一些草药的介绍,本就喜欢植物的招岚看起来根本不费劲,中午歇脚的时候,梁翁发现招岚已经开始看另一本了,不由得提醒:“郁郎君,万事皆不可操之过急。”

招岚也知道他是善意的劝谏,并不反感,只说:“《本草》我已经看完记住了。”

梁翁讶然,虽然觉得不可能却也忍不住问:“难不成郁郎君有过目不忘的本事?”

“大概吧。”招岚自己也不确定。

梁翁却等不及将整个消息告诉了崔逢春,崔逢春便抱着孩子坐到招岚身边:“郁郎君果真都记住了?”

“怎么,你不信?”招岚笑着又给小孩一颗糖。

虎头虎脑的崔二郎开心地眼睛都亮起来了,奶声奶气地说:“谢过郁郎君。”

崔逢春没有说是,反而直接点了一种药草问药性和生长习性,招岚的回答与书中所录一般无二,就连他嘱咐梁翁写下的批注都背出来了,崔逢春不由得郑重起来,又抽了几个,招岚皆对答如流。

期间崔二郎也学舌了几句,崔逢春更加高兴了,最后却无奈地叹道:“可惜好些书都来不及带走,郁郎君若不嫌弃,某可口传之。”

“有劳了。”招岚站起来朝崔逢春躬身一拜。

下午,招岚继续看《脉经》。

梁翁却小声问崔逢春:“阿郎教郁郎君医术,却无师徒之名,终究不成体统。”

崔逢春摇摇头:“郁郎君虽只带了赵十七,看着与我无甚差别,实际却是不同的。赵十七有时候愚钝了些,但身手却是顶尖的,上次你随我去那边,崔家主的死卫比之赵十七如何?”

梁翁回忆了一下:“不相上下。”

“是啊,这样的人岂会跟着无名之辈?郁郎君必然大有来头,或许未来还能助我复仇。”崔逢春的声音瞬间冷了下来,显然是想到了不好的事。

梁翁也顿时明白过来。

如今阿郎与郁郎君交好,看着是互利互惠,甚至郁郎君还占了阿郎的便宜,可未来呢?

顶尖的士族一向骄矜自大、目中无人,如今都是落魄身不拘小节,日后重回高位,再回忆起今日只怕不是感激,而是羞耻。

郁郎君的来头便注定了这师徒名分对阿郎而言非是助益,更有可能是随时会掉下来的刀。郁郎君心性不坏,将来若有所求,便是看着今日的情分也不会拒绝,但前提是,阿郎没有带给郁郎君耻于提及的回忆。

主仆不再多言。

一行人经过荒芜的农田,稻谷稀稀落落地倒在干旱龟裂的田地里,有面黄肌瘦衣不蔽体的小孩看见牛车便围上来,求贵人们给一口吃的。

苏家自然是驱赶。

非是他们铁石心肠,实在是自顾不暇。

别看只来了一群小孩,暗处不知躲了多少饥民,若是伸了手,要么被饥民们扒下一层皮,要么见血。

招岚也从书中世界回归现实,她将书塞给赵十七,走向了不远处的一口井。

“井里没有水。”一个因为瘦小显得头特别大的小孩说道。

赵十七收了书就跟在招岚身后,见小孩要去扒拉,噌一声抽出横刀,有个躲在暗处的女人连忙跑出来拉走了孩子。

招岚只回头看一眼,并没有阻止。

她知道饿极了的人只能看作发狂的野兽,你不能指望野兽面对猎物的时候能有什么道德。

招岚坐到井边往下一看,井底还有一点湿泥,想来井水干涸的时间并不长。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