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像盖聂、卫庄他们这些支脉,一般都是由上一代纵横之中失败的那一位收的弟子。
如果在主脉凑不齐两个人的情况之下,就会以支脉的名义退而求其次,由支脉开始纵横的传统习俗,纵横相斗。
但不管主脉还是支脉,鬼谷收弟子的习俗,要么不收,要么就是刚刚好两个,而后让他们争出一个高下来。
而继支脉的盖聂、卫庄下山之后,主脉的张仪与苏秦也先后下山。
至于苏秦,在王诩的影响之下,就准备来到大汉。
而张仪,王诩了解这位徒孙,他这个徒孙的选择只会是楚、武,魏也算是勉强,这三者其一。
他是师爷,又不是他老子,可以不留痕迹的施加一些影响,但却不可能直接指派他们去哪里。
再则,张仪、苏秦这种性格的人也是不会听从那种强硬的命令的。
太清和玉清那些徒子徒孙,都出了一大堆叛逆的不听命令的,更不要说有八百个心眼子的张仪和苏秦了。
王诩要是像元始那样直接的命令,只会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
因此,王诩直接就挑着可能性更大的苏秦不着痕迹的提了点建议,至于张仪,他压根就没必要开口。
这两个人的择主方向,就不在一个路数上。
张仪要挑最强的几个之一,这也契合他自身的所学,故而,楚、武、魏这三个保存相对较好的皇朝级势力是他的首选。
原本,大楚会成为张仪的第一选择,可丢掉了年轻人就丢掉了将来,因此,这才成为了选择之一。
魏也可以,但这个皇朝的内部问题太重,十成的力气只能用出一半,同样只能够成为选择之一。
至于苏秦,他的所选是联弱抗强。
当然,苏秦要选择的弱,也只是相对的弱,而不可能是类似于理、中、剑、昊这种弱到底的小王朝。
他是为了验证所学,不是为了让自己去找死。
因此,他所选的仅仅不是最强的那一批,而只是次一批,甚至是次次一批,而不是真的弱到了没有底线。
次一批的霄、汉,次次一批的宇、唐、炎、明、赵、玄……
正是因为汉本身就在苏秦的选项之内,王诩这才是对他起这个心思,而不是对张仪起这个心思。
而至于汉,虽然在苏秦的选择之内,但确实不是他的首选。
霄、汉之流,其实已经很接近第一批了。
甚至,相对第一批内部有各种问题,新兴的霄与汉反而在这方面更加有优势,没有内部的那么多自我消耗。
如内部消耗最为严重的魏,纸面实力肯定是要强过新兴的霄与汉。但是,真要是相互打起来,苏秦却反而更不看好魏。
大魏作为中原腹地,诸子百家的发源地和集中地,拥有着最多的人才,但也同样是最大的人才输出基地,原因是什么?
还不是因为他们内部朝堂混乱,消耗严重吗?
只可惜,大魏却始终出不了一个铁血君主,能够改革朝堂上的乱象。
要不然,以大魏的人才基础,绝对是大有可为。
杨坚很好,但只可惜没有给他郭龙城的身份。
至于郭龙城,这压根就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更别说是成为一代铁血君主了,人家志就不在这里。
苏秦最开始的想法,其实是想要在次次一批的宇、唐、炎、明、赵、玄……,这些之中挑一个的。
但王诩给了建议,苏秦在考虑过之后,也觉得还算可以。
毕竟,汉虽然比他理想的势力要大一些。
可是,就算不算南部混乱的魏,但西边也有武,北边更有拓跋部落,也是一个他可以验证所学的好地方。
故而,他这才算是将汉当成了他这一行的目标。
不过,他却并没有直接过来,而是准备递一张够份量的投名状。
这样的话,入汉之后,才能够受到重视,并且拿一个够分量的位置。
作为一名纵横家,他也看到了大汉下一步扩张,势必要受到各方势力的阻碍。
故而,他的第一站才会是苍地西南的这些小王朝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