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雷霆扫黑:光云守护

首页
日/夜
全屏
字体:
A+
A
A-
第57集:申请批捕(1 / 3)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页

临时指挥点的荧光灯嗡嗡作响,光线惨白地洒在散落着文件的桌面上,将每个人的影子拉得狭长而扭曲。林雪捏着卫星电话的指节泛白,听筒里吴正民教授那句“超出道德底线”的话语还在耳边回荡,而更让她心头发冷的,是李振邦和赵伟此刻的反应——两人既没有震惊,也没有质疑,只是交换了一个眼神,那眼神里藏着的沉重与默契,像一把钝刀,慢慢割开她心底的疑虑。

“你们早就知道?”林雪的声音打破了死寂,她将电话重重拍在桌上,纸张被震得滑落,“你们早就知道吴教授参与其中,甚至知道他说的‘牺牲方案’?”

赵伟的喉结滚动了一下,伸手想去捡滑落的文件,却被林雪的目光逼得停住。李振邦靠在墙边,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西装袖口的纽扣——那是他思考时的习惯动作,此刻却显得格外刻意。“我们……怀疑过。”他终于开口,声音低沉,“吴教授最近半年的行踪很奇怪,多次私下会见境外金融人士,但我们没有证据,不敢轻易下结论。”

“怀疑?”林雪冷笑一声,拿起桌上的“烛龙计划”文件,指着其中一行标注,“这里明确提到‘金融稳定委员会高层协助’,你们会没联想到他?还是说,你们根本就是一伙的?”

“林雪!”赵伟猛地提高声音,又迅速压低,“我们和你一样,都是想阻止‘烛龙计划’!如果我们是一伙的,何必冒着生命危险救你?”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照片,放在桌上——照片上是他儿子被绑在椅子上的画面,背景里能看到“凤凰集团”的标志,“他们用我儿子要挟我,我忍辱负重,就是为了找到证据,救我儿子,也救所有人!”

林雪看着照片,心里的怒火稍稍平息。李振邦也拿出一张诊断书,是他女儿的白血病病历,最新的检查报告显示“病情恶化,需立即骨髓移植”:“他们说,只要我配合‘烛龙计划’,就给我女儿找最好的医生,否则就停药。我没得选,但我从未放弃反抗。”

临时指挥点的门被风吹得吱呀作响,外面传来远处警车的鸣笛声,微弱却清晰。林雪看着两人眼中的疲惫与绝望,心里的怀疑渐渐被复杂的情绪取代——在这场布满背叛与谎言的斗争里,每个人都背负着沉重的枷锁,谁也不能轻易被定义为“好人”或“坏人”。

意外的联盟

前往吴正民教授住所的路上,车窗外的天色渐渐亮了起来,晨曦透过薄雾,给老旧的街道镀上了一层淡淡的金色。李振邦开着一辆不起眼的大众朗逸,这是他私人的车,没有任何公务标识,为的就是避开可能的跟踪。

“吴教授住在老城区的‘和平里小区’,那里都是几十年的老房子,没有电梯,监控也很少。”李振邦一边开车,一边介绍,“他退休后就搬到那里了,说是喜欢安静,其实是为了避开媒体和不必要的打扰。”

赵伟坐在副驾驶座上,手里拿着一份吴教授的资料,正在快速翻阅:“他是国内顶尖的经济学家,参与过很多国家级的金融政策制定,包括雷霆系统的初期规划。如果他真的是‘雷霆之眼’的掌控者,那我们手里的证据,可能还不够扳倒他。”

林雪坐在后排,看着窗外掠过的早餐摊——摊主正在支起油锅,油条的香味飘进车里,带着烟火气,却让她更加清醒:这场斗争不仅仅是技术与权力的较量,更是为了守护这些平凡人的日常生活,不让他们因为少数人的贪婪而失去家园与生计。

四十分钟后,车停在和平里小区门口。小区门口没有保安,只有一个卖早点的老奶奶坐在小马扎上,看到他们进来,和善地笑了笑。吴教授的家在三楼,楼梯间的墙壁上贴着斑驳的小广告,扶手被岁月磨得光滑。

李振邦敲了敲门,门很快被打开,吴正民教授出现在门口。他穿着一件灰色的中山装,头发梳得整齐,虽然年过七旬,但腰板挺直,眼神锐利,完全不像一个退休的老人。“进来吧,门没锁。”他的声音洪亮,带着学者特有的沉稳。

走进房间,林雪才发现这里比想象中更简朴——客厅里只有一张老旧的木质沙发,茶几上放着一个搪瓷杯,里面泡着菊花茶;墙上没有任何装饰,挂满了书籍和文件,从经济学著作到金融政策文件,密密麻麻地排满了整面墙;窗边的书桌上,摊着一份手写的笔记,字迹工整,旁边放着一副老花镜。

“坐吧,家里没什么好茶,只有菊花茶。”吴教授给他们倒了三杯茶,坐在沙发上,直入主题,“你们找我,是为了‘烛龙计划’吧?”

林雪惊讶地看着他:“您怎么知道?”

“我不仅知道,还知道你们手里有‘清零协议’的代码,也知道周教授参与其中。”吴教授端起茶杯,喝了一口,“其实,‘烛龙计划’的起源,比你们想象的更早,也更复杂。”

他起身走到书桌前,打开电脑,调出一个加密文件夹,输入一串长长的密码后,屏幕上出现了一份标题为“金融稳定网项目白皮书(2004)”的文件:“二十年前,也就是2004年,美国次贷危机的苗头刚出现,全球金融监管机构就意识到,现有的金融体系太脆弱,一旦出现危机,很容易引发连锁反应。于是,G20国家联合启动了‘金融稳定网’项目,旨在建立一个全球统一的金融监控与应急系统,雷霆系统,就是这个项目的亚洲区核心。”

“那‘烛龙计划’?”李振邦追问。

“是项目的应急机制。”吴教授调出另一份文件,“如果监测到大规模恶意资金流动(比如跨境洗钱、金融攻击),‘烛龙计划’可以临时冻结区域内的金融交易,防止危机扩散。这本来是合法的防御机制,但三年前,‘凤凰集团’渗透了项目核心,篡改了‘烛龙计划’的代码,把防御机制变成了攻击工具。”

屏幕上出现了一张复杂的组织架构图,顶端的名字让林雪倒吸一口凉气——包括美联储前**、高盛集团CEO、某欧洲国家央行行长,还有国内的两位副部级干部。“凤凰集团是一个跨国秘密组织,成员大多是金融界和政界的高层,他们的目的是通过控制全球金融体系,实现权力垄断。”吴教授的语气变得沉重,“他们已经渗透了很多关键部门,包括纪检系统,所以常规的举报途径,根本没用。”

“那我们该怎么办?”林雪急切地问。

“只有一个办法——启动‘特别程序’,直接向中央纪委特别调查组提交证据,申请对涉案人员的批捕令。”吴教授的眼神坚定,“但这风险很大,一旦证据不足,或者被内部人员拦截,我们不仅会失败,还会被反咬一口,扣上‘诬告国家干部’的罪名。”

李振邦皱紧眉头:“我们手里的证据,包括‘烛龙计划’的代码、交易记录、周教授的笔记,够不够?”

“不够。”吴教授摇了摇头,“这些大多是电子证据,容易被质疑为伪造。我们需要更直接的证据——比如核心成员的录音、录像,或者内部人员的当面证词。”他看向林雪,“你手里的微型存储设备里,有王晓雨录下的赵伟与凤凰集团的对话,这是关键;李振邦,你参与过‘烛龙计划’的修改,能提供内部操作细节;赵伟,你被凤凰集团要挟的经历,也是重要证词。”

四人决定连夜整理证据。吴教授的书房里,台灯亮了一整夜,文件铺满了整个书桌。林雪负责整理技术证据,将“清零协议”的代码标注出被篡改的部分;李振邦和赵伟回忆与凤凰集团的接触细节,写下书面证词;吴教授则撰写批捕申请报告,详细说明涉案人员的罪名和证据链。

天快亮时,报告终于完成,厚厚的一叠文件,用红色的文件夹装着,显得格外沉重。就在他们准备出发去中央纪委特别调查组时,林雪的手机突然响了,是王晓雨打来的,声音急促得像要哭出来:“林姐!我找到周教授留下的密钥了!在他的老房子里,一个金属盒子里!但……但他留下话说,用这个密钥,会看到一些‘我们不愿面对的真相’!”

密钥的代价

王晓雨是打车来的,到吴教授家时,她的头发被风吹得凌乱,脸上沾着灰尘,牛仔裤的膝盖处磨破了,露出的皮肤有一块淤青。她手里紧紧攥着一个银色的金属盒子,盒子大约手掌大小,表面刻着复杂的花纹,中间有一个生物识别凹槽,看起来像是特制的。

“我昨天晚上收到周教授的匿名短信,说他在老房子的书架后面藏了东西,让我去拿。”王晓雨坐在沙发上,大口喘着气,吴教授给她递了一杯温水,她喝了一口,才继续说,“他的老房子在城西,我去的时候,发现门没锁,书架后面有个暗格,这个盒子就在里面。盒子上有张纸条,写着‘密钥,需生物识别,林雪知道激活方法,慎用——后果自负’。”

林雪接过金属盒子,指尖能感觉到盒子的冰凉,花纹的触感粗糙,像是手工雕刻的。她想起多年前,周教授曾跟她聊过生物识别技术的漏洞:“真正安全的生物识别,不会只依赖单一特征,比如指纹或视网膜,而是会结合应急密码,防止持有者意外死亡后,密钥无法使用。”当时她还问过,如果是重要的密钥,应急密码会藏在哪里,周教授笑着说:“藏在最容易被忽略的地方,比如‘初心’里。”

“‘初心’……”林雪喃喃自语,突然想起周教授的老房子里,有一个她当年送给他的笔筒,上面刻着“教书育人”四个字——那是她刚入职时,用第一个月的工资买的,周教授一直放在书桌上。“我知道应急密码了。”她抬头看向众人,“需要周教授的视网膜或指纹模拟数据,再加上应急密码——‘教书育人’的拼音首字母‘JYSY’,还有他的生日‘19540815’。”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