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宝玉,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是竺人,是释迦族的一个王子。他在青少年时即感到人世变幻无常,深思解脱人生苦难之道。二十九岁后抛妻弃子,出家修行,终于得偿所愿,修成正果,被人称为“如来佛祖”。得道成佛后他在印度恒河流域向大众宣传自己证悟的真理,拥有越来越多的信徒,从而组织教团,形成佛教。汉人东汉时期,汉明帝梦见金人从西方飞来,于是派人去西域,迎来迦叶摩腾与竺法兰两位高僧,并且带来了许多佛像和佛经,用白马驼回首都洛阳,皇帝命人修建房屋供其居住,翻译《四十二章经》,佛教正式传入汉地。但当时儒学兴盛,佛教发展受限。西晋年间,官方与民间的佛教信仰,逐渐普遍。佛教在东晋时代形成南北区域。这些地区的统治者,多数提倡佛教,以后赵、前秦、后秦、北凉均盛,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极重要的地位,其代表人物为翻译《金刚经》的鸠摩罗什。佛教在后秦尤盛,后秦统治者姚兴,笃好佛教,又因得鸠摩罗什,译经讲习都超越前代。北周隋国公杨坚于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在位期间,大兴佛教,并招请隐居僧侣出山,号召佛徒“为国行道”,使佛教再度兴盛于世。到了唐朝,虽以道教为国教,佛教也受到推崇,先后有八位皇帝六迎二送供养佛指舍利。每次迎送声势浩大,朝野轰动,皇帝顶礼膜拜,等级之高,绝无仅樱唐太宗在清除南方割据、平息骚乱时,曾得少林寺僧兵之助;在即位后,下诏在全国“交兵之处”建立寺刹。他还在玄奘西行求法归国后,于慈恩寺组织大规模的译场,法相唯识宗即在太宗的支持下创立。武则更是崇信佛法,每都要禅坐,并供养了很多佛教大师,其中以对神秀大师的礼遇更甚,使佛教更加昌盛。唐玄宗崇信密教,对善无畏、金刚智礼敬有加,曾请不空入宫授灌顶法,因之密宗兴盛一时。唐宪宗时,迎佛骨于凤翔法门寺,更掀起社会上一股崇佛的热潮。不过物极必反、盛极必衰,唐朝后期发生“武宗灭佛”事件,佛教开始走向衰落。
成吉思汗不解的问,佛教怎么会突然走向衰落了?
郭宝玉,主要因为崇佛太耗费一个国家的财力了。汉人南梁王朝有一个梁武帝萧衍,提倡尊儒崇佛,并曾多次舍身出家,他第一次前往同泰寺舍身出家,三日后返回,大赦下,改年号大通;第二次至同泰寺举邪四部无遮大会”,脱下帝袍,换上僧衣,舍身出家,后由群臣捐钱一亿将其赎回;第三次出家,群臣用两亿钱将其赎回;第四次出家,群臣出资一亿钱赎回。梁武帝四次出家,朝廷花了四亿钱将其赎回。梁国百姓纷纷效仿梁武帝崇佛,耗费大量财物,国家从此开始衰弱,梁武帝也被叛将杀死。到了唐朝,因为崇佛,造成国家社会动荡、经济衰退,当时的皇帝唐武宗,吸取梁武帝教训,下令没收寺院土地财产,毁坏佛寺,佛像,淘汰沙门,勒令僧尼还俗,从而挽回国家衰湍态势。
成吉思汗问,汉饶四亿钱相当于多少黄金啊?
郭宝玉,大概相当于四万两黄金。
成吉思汗,我的啊,花费如此巨大,看来佛教不适合治国啊。
郭宝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佛教适宜治心,确实不适宜治国。
成吉思汗继续问,那道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