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沉默半晌就说了个“好”字,而就这么一个“好”字,就开启了昭阳君“垂帘听政”的新时代。垂帘听政似乎不大准确,不如用“妻代夫职”——尽管昭阳君和董卓没有夫妻之实,但人家有夫妻之名不是——形容,再详细来讲,自董卓中风半边身子瘫痪后,他掌控着东汉王朝的实际权利渐渐转移到昭阳君手上,又或者说一步步被昭阳君蚕食,进而将董卓架空,接替了董卓成为了东汉王朝实际意义上的背后掌舵者。
为什么说是背后呢,这不是前面还有着树立了人人得而诛之flag的董卓么,人家昭阳君真的只是负责在旁貌美如花来着。
外人好像也是这么想的,但凡见识过昭阳君品貌的,无一不在心里替昭阳君痛惜的,对董卓这大奸臣更是痛恨如斯了。原本董卓种种暴行,和倒行逆施就已经引起了官僚士大夫们的愤恨,再如今董卓虽不怎么上朝,但仍旧牢牢把握着朝政大权,还朝令夕改——在董卓不上朝后,他原先颁发的各种律法和法令又都被他篡改——似乎令百姓更加民不聊生,林林总总下,各地讨伐董卓的呼声日益高涨,于是就有了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正月,关东州郡起兵讨董一事。
消息传到洛阳,董卓的小班子外加他正儿八经的岳父王允王司徒就集聚一堂,来商议该怎么平息这件事了,嗯,董卓不在。
是的啦,外人那都是雾外看花花更美,内部人士是雾里看花花更美以及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焉了:这不到半年呢,昭阳君就架空了董卓,偏偏董卓这个当局者迷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不过,他的心腹们意识到了却没人同董卓或暗示或明示,那才是更说明问题了吧。事实上他们自己倒戈的更快,如果非要在列出一个倒戈速度排行榜的话,那排在第一名的非董卓的义子吕奉先莫属!
这不,昭阳君还没有开口说话呢,吕布就拍着胸膛献上一颗丹心了:“他们要想动你一根头发,那就先问问我的方天画戟答不答应了!”
“你誓为我而死,我知道。”昭阳君不是太走心的应了句,吕布他…笑得嘴角都要咧到耳后了,众人纷纷觉得不忍直视,心里很想问问吕布:“你听清楚昭阳君说的话了吗?是你誓为人家而死,不是誓同生死的好吗?”再说了,这种誓同生死的好事,怎么着也不会让吕布一个人独吞了好吗?所以大家都很默契的略过了这个小插曲,等着昭阳君开口说话。
昭阳君似乎对关东州郡牧守们组成联盟,推举袁绍为盟主共同屯兵讨伐董卓一事有些不解,“怎么会这样?我以为#浪子回头金不换#呢。”
王允闻言嘴角狠狠抽搐着,他无语望…屋顶,事情到底是怎么走向了今时今日这样的局面啊!咱们不是说好的连环计杀董卓那老贼的吗?怎么就出了些瑕不掩瑜的小纰漏,就变成了他家的义女一跃而上成为了掌权者,而董卓那老贼竟然还有给洗白的迹象了呢?什么浪子回头金不换,这都是什么鬼啊!别和他说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你他妈的怎么不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呢,我不听我不听!
咳咳,原谅国民岳父王允吧,他自从董卓中风,他家义女貂蝉,成为了昭阳君的顾青就那么“仙风道骨”,毅然决然的嫁(?)进董家时,就决心放飞自我了。
或许,我们接下来可以好好再818国民岳父放飞自我的详细过程,光是看王允王司徒这般思维天马行空,就知道这必定是一段喜闻乐见的血泪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