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夜沉沉,此刻城东翠玉街一处宅子里,蒙玉屏穿一件杏红软缎丝棉袍子,坐在临窗暖榻上,斜倚小矮桌,托腮盯着一盏精巧的六角风灯出神,粉红俊秀的脸上不时露出一丝甜甜的笑意。
六岁的孩童能有多少记忆?她不太记得赵瑜,经冰雁表姐提及,才依稀想起一个人影儿,但当她看到高大英俊的端王时,就全部记起来了,他的浅笑,他的声音,他赠送的生辰礼,瞬间都浮上脑海!
天生丽质,难免骄傲自许,她曾经发誓绝不为妾,但此刻听着太后派来的人教导叮嘱,要她遵从旨意,尽力讨得端王喜欢,做成端王侧妃甚或侍妾,她不但毫无反感,激动的心情竟是无法抑止!
她爱上端王了!愿意为他放下一切自尊,暗自庆幸太后找来侍奉端王的人是她,而不是别人!
她几乎忘记了父亲的长像,许多年前一家子在京城里的生活,也是印象模糊,但她记得外祖父的家,雕梁画栋,富丽堂皇,与明州老宅子的简朴陈旧如同天上地下,那一种华贵豪奢时时出现在她梦境里,她很想念京城外祖父家,盼望有朝一日能重回京城,可随着年龄增长,了解的事情越多,她的希望便越渺茫,最后逐渐幻灭于无形。
周家已破败,蒙家攀挂着高家,依然是名门望族,在明州地位矜贵,但蒙家子孙昌盛,族中叔伯们在前头当家作主,权贵间往来只凭他们几张脸面,有好处只会先轮到他们的子女,像蒙玉屏姐弟这样早已失去父亲的孤儿,族人除了管吃饱穿暖,一同送入族学识字。女孩儿到年纪帮着寻一门过得去的亲事外,再不会有别的考虑。
比如想给弟弟买些好点的笔墨纸砚,添件特别的衣裳、想吃口新鲜别样的吃食,比如走亲访友,比如郊游踏青吃斋上香……这些,都只能想想,提一句都招嫌的。
她满十六岁了。容貌可自夸,在族中姐妹里数一数二,因着小时候特别聪慧。当官的族伯让她去陪着不爱读书的堂姐识字,特意请的西席单独教导堂姐,还有教礼仪规矩、女红的妈妈们。最后还有女镖师来教骑射,两年后堂姐嫁去大将军家,而她也获益匪浅,大堂姐多数没学会,她倒是样样精通。
但容颜出众、才貌双全有什么用?她没有露面的机会,上边未出嫁的姐姐还有好几位,好亲事轮不到她!
做梦也想不到,隔了十年,娘又能带着她和弟弟回到京城!
娘哭了好久,说还是至亲骨肉疼爱惦念自己。娘家的姑祖母始终没忘记她!
娘的姑祖母,便是宫里的太后娘娘!
派人将她们母子三人接出明州,安置在翠玉街的大宅子里,十四岁的弟弟欣喜若狂,爱读书写字的他拥有一个大大的书房。满屋的书籍,文房四宝都是珍贵之物……娘说,会送弟弟进京中最负盛名的文华书院读书,文华书院那是什么地方啊?专门出状元、榜眼、探花郎的地方!
一个身穿蓝色团花夹袄、身材微胖的中年女人走进来,手上端着个托盘,托盘上是一碗银耳莲子甜汤。
中年女人把碗送到玉屏面前。带了宠溺的口气,笑着说:“快趁热吃罢,晚饭也没吃多少,这魂儿都不知跑哪里去了!”
蒙玉屏拿起白瓷汤匙,轻轻搅动着碗里的甜汤,轻声道:“娘,我真的能做端王侧妃吗?听说端王妃很是美丽动人,又是忠义侯府的小姐,我不如她罢?”
“我的儿,太后娘娘是谁啊?皇宫里最大的长辈!她说能,你便能!似你这般花容月貌,一脸的福相,谁不说你生得好?又自小习学六艺,与端王早就认识……怨只怨咱们来迟一步,不然,只怕端王妃便是你来做了!”
周蒙氏抚摸着女儿的鬓发,略带点伤感:“黄家小姐运气好了一点,那忠义侯虽是勋贵,也是新近才封的,之前他还只是个三品官儿呢,怎及你外祖父当年,正二品的御史……即便不提周家,咱们蒙氏也是名门望族,是皇后娘娘的母舅!你父亲满腹经纶,当年参加科考高中榜眼,做了京官,可惜他福薄命短,留下母子三人,这些年你也知道,家里没有个出头的人,难哪!如今幸得有太后扶持,你进了端王府,以后你弟弟便能有个锦绣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