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天衍遗录

首页
日/夜
全屏
字体:
A+
A
A-
(一)噩耗惊传(2 / 3)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唯一能与姜家的影响力抗衡的,便是同样桃李满天下的“天碑学院”。但两者侧重点又不尽相同,天碑学院的根基侧重于朝堂、士林,而姜家却有更多的民间、江湖人脉。

俗话说,不怕一家独大,就怕强强联手。姜家与天碑学院同样以教育起家,理念相同,志趣相投,又怎会不水乳交融。

每一代的姜家子弟,都会主动去天碑学院求学、深造,而天碑学院也会对姜家人倾囊相授,甚至遇见有天资的姜家子弟,都会着力培养其成为教授、执事,甚至是院首。

更有传言,说姜家的先祖就是三千年前天碑学院创院圣人座下“十二门徒”之一的姜诚。而天碑学院的供奉牌位上也确有此人,但姜家人却从来没有承认过这一传闻,他们的族谱上对于家族创始人的记载也只有一个含糊的“先祖”称谓。

…………

今天是腊八节,晌午未至,处理完政务的姜太傅便休沐回家与家人团聚了。

近一个月来,圣亲王殿下不在朝,姜太傅又恢复到了六年前的那种拼命三郎状态。其实在圣亲王摄政的期间,姜太傅就一直想多帮其分担政务,他总觉得自己这个得意门生操心太多,过于劳累。

连个纳妃延嗣的时间都没有。

不过说来也是有趣,一个不懂得心疼自己的人,却特别懂得心疼别人。

姜太傅自己虽然娶了帝国有名的美人秋阳公主为妻,却也是在三十五岁的高龄才让公主诞下一子,并且至今也只有这一独子。

其原因,自然是每日忙于政事,无暇他顾了。

姜太傅与家人一同用过午膳,便唤了儿子一同坐于茶室,吩咐下人沏了一壶名贵的扬州贡茶,享受难得的亲子时光。

他的独子,姜海,字怀澜,此刻正略带紧张地坐在姜太傅的下手。

姜海时不时瞟一眼正在细细品茗的父亲,满头白发的姜太傅,英俊中透着被诗书常年浸润的知性气质,花白的剑眉又为书卷气增添了些许威严,长年累月的辛劳在他的脸上留下了道道深纹,却没有带走那份胸怀四海的豪气。

“怀澜,最近功课如何,《天衍录》的上三卷可有一卷精通?”

父亲终于还是问到了这个问题。

“回父亲,孩儿已熟读《天》、《地》两卷,《人》卷亦在努力工读中,明年应该可以熟读全部的上三卷。”

姜海熟练地将心中演练已久的回复答了出来。

“熟读可不算精通。”

姜太傅淡淡地说道。

“是,孩儿日后定然加倍努力,早日做到精通。”

“武艺如何了?”

姜太傅继续询问着。

“孩儿自跟随萧叔叔习剑以来,寒暑不辍,每日修行两个时辰。孩儿虽资质愚钝,却也有幸达成精武境圆满,已摸到进晋真武境的门槛。”

姜海谈到武艺,还是有点自豪的。

他今年二十三岁,已经是精武境圆满境界,这一实力,不说京都里的世家公子们,就是在整个九州武林,也算得上是翘楚了。

姜太傅听完,平淡地将茶杯盖上,放回桌上。

“怀澜,你今年有二十三岁了吧?”

“回父亲,正是。”

“你可知,二十三岁时,圣亲王殿下在做什么?”

果然……又来了……

每一次都是这样。

每一次都是圣亲王殿下。

姜海的内心,无奈地苦笑着。自他记事以来,他就没有摆脱过这个仅比自己年长一岁,也曾在父亲这里受教五年的殿下所带来的阴影。

这个阴影,就与头顶的那片天空一样无边无际,无处可逃。

但凡自己取得一点进步,取得一点突破,明明在同龄人那里算得上惊世骇俗的成绩,却只能在父亲这里换来一句“你可知圣亲王殿下……”

是啊,与殿下相比,我不过是骄阳旁的烛火,金玉下的尘泥,龙凤边的燕雀。

在这个并不时常出现的父亲眼里,我,什么也不是。

“孩儿……孩儿,日后定会加倍努力,追赶殿下的步伐!”

“哎……”

姜太傅淡淡叹了一口气。

这一声叹息,让姜海的心沉入冰窟,他甚至寒冷得有点手脚发颤。

“怀澜啊,为父予你说个故事吧。”

“孩儿洗耳恭听。”

说故事?这对姜海而言,倒是新鲜。

“为父年少时,曾在天碑学院求学,与当代院首梁喻一同拜在前代院首先生门下。我与梁齐言还是同寝好友。”

“那时候,我与齐言天资相近,年纪相仿,于是少年好胜的心性促使我们事事攀比。尤其在学业上,每次小考,若我的《天》卷成绩好于他,那么下次他的《人》卷成绩必然好于我。”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