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礽不在意了,反正没有直接证据能证明是他主导。
眼下就是要逼迫康熙收回成命,给索额图一系制造一线生机。
眼瞅着江南再起阴风,曹寅的调查速度却比刮风的速度更快。
短短两天把是谁透露了诗句内容,是谁传信给任县令等等一串相关人士都查明白。
表面上,这些都是索额图一党的人手,但根据口供出现过一个侍卫传递口信。意思是让任县令务必办成此事,否则今年就让他脱了这身官服回家种田。
这个侍卫不是别人,正是太子身边的亲卫。
人却在五天前很不幸地摔了马,脑袋着地给磕成重伤,很有可能一辈子都醒不过来了。
曹寅把所查呈交给康熙,尽量以客观的口吻称述,没有去暗指反诗诬陷出自太子手笔。
有些事,皇上可以认定,但臣子不能持有既定的立场。
甚至要找补几句,比如可能是侍卫自作主张而非太子下令,比如太子身体不适并没有余力故意构陷陈鹏年。
“朕知道了。”
康熙听完没有发表对太子的任何看法,仿佛单就陈鹏年一事表态。
“接下来几天,江南势必不太平。你记住了一点,对外大可以表明朕的看法,于诗词一道捕风捉影要不得。蓄意罗织罪名者,其心可诛
何况,早几年朕去拜祭朱元璋,当时就颁布了圣旨。以宽仁之心对朱家后人,召唤他们认祖归宗,给他们镇守明朝皇家陵墓的官职。此等仁政,是贯彻至今。”
曹寅暗道,果然他猜对了。
皇上是决意要办索额图,谁都不能阻挡了。有心人制造陈鹏年有异心的舆论也没用,怕是忘了一件事康熙从来就不怕被逼迫。
从鳌拜、三藩、噶尔丹等等,这些被斩草除根的人都曾经想要逼迫康熙就范。
太子对皇上装可怜不一定有用,但是对他使用强硬手段一定没用,只会加速索额图的死亡。
康熙又接着问,“老大哪几个最近在做什么”
曹寅如实回答,“直郡王与八贝勒最近和江南官员们吃了几顿饭,十贝子没跟着去。他也去吃饭了,是把各家有名的当地小吃都给尝了一个遍。至于,雍郡王与九阿哥”
曹寅顿了顿,他打听到两人在做的事情后也大为震惊。
“说啊,老四与老九去干什么了”
康熙瞧着曹寅的表情,什么事叫人一言难尽呢
只听曹寅说到“两人便装去松江府,买下一艘海船,然后把它给拆了。”
康熙
他觉得可能是太子办的事把他气出幻听来了。
没听错吧,一个月不见而已,老四与老九居然开始有拆家的喜好了
松江府,其下上海县城,正是康熙设立的四大海关之一的江海关所在地。
有海关,当然就有进进出出的海船。
海船肯定非常贵。
一般情况下,海船主人不会对外出售,除非对方给的太多了。
五月初,索额图被下狱。
康熙让外臣调查此案,然后默许了皇子们去做点别的事,只要在江南范围内就行。
武拂衣带上胤禛,低调地来了松江府。
既然萌生出了去东瀛看看的想法,在获得皇上的出行批准之前,要尽早做好硬件准备。
比如一艘足够安全的船只去哪里找
朝廷也许有船,但不拆开来亲眼瞧瞧船只内部构造,不动手自己开一番,真是不能放心的。
不久,发现老九大摇大摆地跟来了。
胤禟说是不想留在江宁,怕人在曹家坐,祸从天上来。
他先去苏州见了吉旺财,解决了冒名顶替的误会。然后心里琢磨着不如去找四哥,说不定还有好玩的事。
武拂衣想着胤禟来都来了就给他找点事做,也不能让他平白蹭吃蹭喝,问了他对海船有兴趣吗
胤禟回答不上来。
虽与西洋人做生意,但皇子无诏不得离京,他没见过真正的海船实物。至多瞧过几幅画,也谈不上是否有兴趣。
随即,就听四哥提议,既然都来了海边,走过路过也别错过,不如买一艘海船来玩玩。
那就买
胤禟买了船,准备开始玩耍。
但这种玩法和他想象的差距甚大。他以为是开船出去转一圈,没想到居然是把船给拆了。
四哥还鼓励他,这船拆了才最能值回本钱,因为相信他能够造成更好的船。
那就拆
一时间仿佛被打了鸡血上头。
胤禟也不知道四哥怎么那么会说话,好似非常相信他这个九弟。
只要现在两人拆了这一艘海船,将来一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能造出世上最先进的海船来。
于是,胤禔、胤禩在拉拢官员时,他们在拆船;胤礻我在胡吃海喝时,他们还是在拆船。
一个月过去,胤禟瞧着一地堆积如山的零件,终于缓缓清醒回神。
虽然他挺喜欢创造发明的,但没有搞过船。所谓的他能创造大清第一海船,真不是四哥画的大饼
最关键,这一地零件都是钱啊
他把白花花的银子给拆了。论败家,还是四哥厉害
武拂衣对胤禟和善地笑了笑,感谢九阿哥大方入股资助,她得以描绘详细海船构造图一份。咦胤禟的神色不太对,像是清醒过来了,快点再罐一壶新迷汤。
武拂衣笑着说,“九弟啊,你对东瀛感兴趣吗”
胤禟顿时僵住了。
不是吧上回四哥问他对海船是否感兴趣,然后就一起拆了一艘船。这一次呢问他对东瀛是不是感兴趣。
胤禟脱口而出,“四哥,难道你想把东瀛也给拆了”
作者有话要说1根据袁枚的随园诗话,其中记载了陈鹏年的重游虎丘的诗二首,完整版如下。
“雪艇松龛阅岁时,廿年踪迹鸟鱼知。春风再扫生公石,落照仍衔短薄祠。雨后万松全逻匝,云中双塔半迷离。夕佳亭上凭阑处,红叶空山绕梦思。”
“尘鞅删余半晌闲,青鞋布袜也看山。离宫路出云霄上,法驾春留紫翠间。代谢已怜金气尽,再来偏笑石头顽。楝花风后游人歇,一任鸥盟数往还。”
袁枚随园诗话、陈康祺郎潜纪闻、徐珂清稗类钞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等等,都记载了陈鹏年的诗案。
历史上,康熙四十八年陈鹏年得罪了上司,两江总督噶礼以这两首诗诬对其进行构陷,并其革职下狱。
此事传入京城,康熙表明不予采信,说是“诗人讽咏,各有寄托,岂可有意罗织,以入人罪”,随即否决噶礼对陈鹏年的处罚,并将陈调入京城编书。